紫砂雜件

常見的經典石瓢壺造型,你見過哪幾種?

在造型多變的紫砂壺大家庭中,有一種款式經久不衰就是「石瓢壺」,作為紫砂經典造型,在紫砂收藏圈有“壺中百變,首推石瓢”“跌不破的形”等說法。

在造型多變的紫砂壺大家庭中,有一種款式經久不衰就是「石瓢壺」,作為紫砂經典造型,在紫砂收藏圈有“壺中百變,首推石瓢”“跌不破的形”等說法。

從清代陳曼生創製石瓢壺開始,歷代製作石瓢壺的名家非常多,包括瞿子冶、顧景舟、徐漢棠等;由於不同的壺藝師對石瓢壺的理解不一、審美觀念也有不同,所以歷代留存的石瓢壺風格各異。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石瓢壺,主要包括高石瓢、矮石瓢(漢棠石瓢)、瘦瓢(子冶石瓢)和滿瓢(景舟石瓢)四種

石瓢壺的起源,還得從一個故事說起:據傳,陳曼生在做官之餘,經常微服簡從,漫遊於市井中,偶而或淘選古物,加以收藏。一日,忽然見到一個乞丐,行乞於街角,前置一石器。曼生觀看其器許久,未曾得見。於是近前捧起細細的看,只見這件器形狀獨特,似瓜非瓜,雖顯陳舊,卻難掩其典雅古樸的面貌。觀看它的底端,竟有“元人邵氏定制瓢器”字樣,曼生不禁大喜過望,立馬取出紋銀二兩購買下來。

曼生得了這件東西如獲至寶,匆匆回到家裡清洗乾淨,再細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。曼生乃紫砂玩家,依這個造型製壺的心情油然而生。於是以石器為原形繪壺再加上壺蓋、壺嘴以配之,經過易稿數百次,終成壺式,起名曰“石瓢”


曼生石瓢

後來歷代壺藝師制出的石瓢壺,或是極力模仿曼生原作、或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設計,於是便出現了高、矮、瘦、滿等各種造型的石瓢壺。

高石瓢造型

高石瓢造型簡練,古樸大方,端莊穩重,剛中有勁,敦實調和。壺的體形是以兩條拋物線結合而成,一條是從口到底的轉角處,一條是底中心至底的轉角處。蓋上的橋樑的(鈕)是最關鍵之處,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,變化較大,壺嘴稱為直筒暗嘴。

壺底部三足稱圍棋足,形如圍棋子。足與底面結合清晰利落,顯示出一把壺的神韻齊全,風度大氣,實用大。東坡曰“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”。君子當如竹,竹象徵著高風亮節,因此也有製壺藝人將竹這一元素完美的融入了高石瓢。

瘦瓢(子冶石瓢)造型

子冶石瓢壺身是較為明確硬朗的三角形形體,底部和腹部線條比較平滑,壺口較小,比較秀氣,亭亭玉立;壺把的安裝,把形是較為明確的三角形,非常有力度且比較張揚。壺底比較平坦,但不能內凹,圓形三足是暗接的,過度要和順流暢。壺蓋比較厚實,鈕為彎管形,與蓋的交接處是暗接。子冶石瓢被稱為是三角形,在紫砂壺造型應用中最完美的體現。

滿瓢(景舟石瓢)造型

景舟石瓢壺身線條比較飽滿,底部和腹部是小弧面,連成較為圓滑的圓錐體,壺口較大,降低了總體重心,產生一種橫向感覺。壺把的三角形比較弱化,相對粗大一點,但也不失力度。

壺底有一定的弧度,三足稱圍棋足,形如圍棋子,足與底面結合是明接的,清晰利落。壺蓋較薄,蓋邊圓潤,鈕為散開的三角形大鈕,更具圓弧感,與蓋的交接處要似明似暗,看得清但不明顯。景舟石瓢造型簡練、古樸大方、端莊穩重、剛勁有力、敦實調和。

矮石瓢(漢棠石瓢)造型

漢棠石瓢顧名思義,乃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所製作的一款石瓢壺。漢棠石瓢繼承了顧景舟大師石瓢壺剛勁、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,且更加強調每個點上都有力度,猶如彎曲的鋼絲或彎弓之狀。

在此基礎上又加了幾分渾厚,添了幾分豐滿,使之有骨有肉,溫潤可愛。線型上則採用直線與弧​​線的連接方法。壺身口沿下延基本為直線,再往下則與壺體弧線相連。壺嘴前段接近直線,後段則是一段反弧線相連。這樣的處理使得壺嘴更有力度感。前段雖為直線,由於錯覺效果看上去會有一點外擴,正好與傳統石瓢壺嘴外翻成喇叭形之意吻合,只是幅度有所減小。


總結石瓢壺共同特點

壺身呈梯形,曲線柔和流暢,造型渾厚朴拙;釘足呈三角鼎立狀支撐,給人以輕靈而穩重之感。壺嘴簡潔見力度、壺把多呈倒三角勢,與壺身之型互補,形成和諧的美學效果;平壓蓋及橋鈕乾淨利索、比例恰當,充分體現出秀巧精工為上的特點。

高石瓢高挑挺拔、矮石瓢穩重典雅、瘦瓢精巧干煉、滿瓢圓潤飽滿,四種石瓢既有不同又和諧統一,充分滿足不同愛好者需求。石瓢壺之所以能夠成為最受歡迎的紫砂款式之一,也正是來自於其本身的簡約大氣、實用便捷、博大包容。

分享:

Facebook
Twitter

相關文章